按照今年初政党协商工作计划和安排,市委统战部会同宿迁高新区、市科技局于7月10日、18日,先后组织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赴苏州高新区、宿迁高新区开展“搭建创新平台,推动宿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调研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各课题组按照招标方式自选角度,自拟课题,深入调研,撰写报告。9月20日,市委专题召开“搭建创新平台,推动宿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议,市委书记张爱军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冯岩主持会议,副市长曹秀明参加会议,市相关民主党派、工商联围绕主题积极建言献策。现将有关建议摘编如下:
一、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一是高标准定位,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提升新材料科技城的配套设施水平,重点引进和发展“北斗+产业群”,将电子信息产业园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立足玻璃产业优势,招引行业领头羊企业和各类配套企业入驻,将宿迁玻璃科技产业园打造成集技术开发、产业孵化、产品制造、展示交易等于一体的玻璃产业基地;加快项目入驻进度,聚焦打造应用产业群、高新电子创新产业群和智能互联产业群,创建专业化、高端化、特色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二是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培育对接企业。按照企业主体不同分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和高技术大公司培育计划,一方面筛选成长性好、技术水平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另一方面聚焦新材料、电子商务、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选择重点企业,助推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高技术大公司。三是加强质量管理,大力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引导科技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主动对接国际标准。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把品牌创建与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出口企业注册国际商标,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增大品牌总量,提升品牌层次,争创省级知名品牌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民革市委、九三学社市委)
二、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一是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发挥好现有科技平台作用,以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基础,充实研究院力量,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主动对接省内外高校院所在研究院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机构,聚焦打造应用产业群、高新电子创新产业群和智能互联产业群,自建或引进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创建专业化、高端化、特色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二是培育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推进宿迁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宿迁新材料科技城建设,以南航(宿迁)新材料与装备制造研究院为核心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依托秀强玻璃、武汉理工大学建设玻璃功能化及应用研究院,推动江苏省玻璃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早日建成国家级检测中心。三是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扶持政策。强化服务指导,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激励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推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券等扶持政策落实,增强高新区企业创新平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进各研究院服务水平提升,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激励引导科技人员转化科研成果,减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成本。(民盟市委、民进市委、九三学社市委)
三、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营造招才引智良好环境。一是立足产业转型吸引专业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观念,构建“专业+企业+项目”的嵌入式合作新模式,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采取管委会主导、企业参与、高校联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利用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力争在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高层次研发团队和掌握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支撑推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集群发展。二是坚持以用为本培养优秀人才。根据高新区企业发展客观需求,以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为核心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专门知识技术、精湛操作技能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为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储备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三是探索人才服务保障的新模式。以高端应用人才的吸纳、引进、培育为抓手,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为目标建设宿迁高技术产业研究院,加快形成“特色培养+专业导师+创业辅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城区公共资源配置,为人才营造创新有平台、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协作有团队的事业发展环境,通过“事业留人、服务留人、感情留人”,构建“拴心留人”的人才集聚环境。(市工商联、致公党支部、市无党派人士联谊会)
四、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引导资源要素定向集聚。一是建立完善资金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进科技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开展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和产学研合作,积极协助企业解决资金缺口和技术难题。设立科技项目专项资金,采用重点支持、滚动支持和运行补贴等方式,探索稳定支持与竞争项目支持相结合的资助模式,加大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扶持,鼓励平台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使中小企业实现共享受益。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托管服务。推进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对侵犯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的联动惩戒,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根据高新区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开展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企业联系机制,帮助企业进行专利培育和挖掘,推动专利申请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突破。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分类服务管理。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建立企业生产经营数据采集平台,从经济效益、质量效益、创新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考量企业实际贡献度和带动力,以市场化和行政化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企业优胜劣汰,聚力利用有限的政策资源培育高精尖企业加快发展。探索实施“零增地”招商工作,加快项目清理盘活、增加土地储备,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龙头型、旗舰型大项目,入住现有闲置厂房的给予政策倾斜,促进产业集约集聚规模发展。(民盟市委、民进市委、九三学社市委、市无党派人士联谊会)
五、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形成加快发展整体合力。一是整合支持高新区发展的力量资源。举全市之力建设宿迁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层面加强领导力量、政策扶持上对高新区的倾斜支持,强化高新区在土地、科技创新投入等要素保障,充分利用省市区各级各类专项奖补资金,通过投资、补贴、配套和奖励等多种方式,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扶持,引导和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加大投入。进一步理顺高新区与市、区两级对应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相关扶持政策的实施主体,建议以高新区内设部门为主体进行业务推进、项目申报,对高新区产业研究院的平台建设试行以奖代补、高效运作,服务高新区企业乃至全市企业。二是优化健全高新区目标考核体系。深入研究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针对高新区发展制定的考核体系,重点围绕创新环境建设、创新要素集聚等制定考核方案,将高新区目标考核体系与偏重经济总量和规模的省级开发区考核标准进行优化区分,寻找结合点、分类实施,完善高新区考核体系和内容。三是积极推进高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高新区“全链审批”、“证照分离”等改革工作,在机构设置上进一步完善职能部门设置,加快设立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审批机构,并下放相关行政审批权限,切实提升审批效率,优化政务服务。(九三学社市委、市无党派人士联谊会)